今天開頭不聊保險,筆者跟大家分享自己小時候的故事。
以前讀國小時,我的雙親都必須工作,有時我上半天或是下午四點多放學,肚子餓就會先到隔壁鄰居開的麵店用餐,等晚上母親回來後才跟鄰居結帳,算是一個回顧起來很鮮明又夾帶人情味的記憶。那時我都固定點一碗榨菜肉絲麵加顆滷蛋,最早的印象是麵25元,滷蛋5元。然後就這樣吃著吃著一直到初中,記得中間麵錢漲過5塊,直到後來麵店老闆退休搬家,才沒機會再吃。
後來我常常在想一件事,從前那段時光,母親要解決我一餐的花費還真簡單,只要30元。二十幾年後,我現在已有小孩,如果小孩開始上學我也用同樣方式讓他在信任的店家固定用餐,那一餐要花多少錢呢?我想同樣吃榨菜肉絲麵加蛋的話,應該是足足翻兩倍吧?但我的薪資有母親當時的兩倍嗎?嗯,不爭氣的我自然是沒有。
好吧,其實這篇文想說的是「通貨膨脹」這件事,還有對保單規劃的影響。
什麼是「通貨膨脹」?
其實我們不太需要去瞭解通膨背後的複雜原因,只要記得一件事:「物價會波動,且多數漲上去後很難再降回來」,那這和保單有什麼關係呢?
因為許多人規劃保單時,常常擔心老了沒保障而購買「終身保單」,尤其以醫療險為主。但保險條款是白紙黑字,現在內容是這樣,代表以後老了後仍是這樣。而醫療保單一旦無法靈活變動,突顯的問題,又比終身壽險、失能險等商品來得更大。
假如我們在30歲時買了張住院一天賠兩千、動個「輸尿管鏡取石手術」賠一萬的終身醫療險。等到70歲時,那兩千元住院費可能已跟不上當下醫院病房費的價格,而手術賠一萬元的內容則有更多變數。像是數十年後針對此病症是否已有更好的治療方式?或是有較好的手術或處置但不在從前這張保單上,那麼有無協議如何理賠?其內容公道嗎?一萬元在四十年後的未來又差不多等於多少錢呢?如果想知道目前病房費水平大概在哪,可參考今年整理的「全台醫學中心病房價格整理」一文,看看病房費是否比大家印象中的,又再貴了一些?
除了醫療費用會上升外,其他民生消費也多會調漲,如麥當勞的套餐、養樂多、太空包餅乾和其它零食的價格,對照前後數十年來的變化,也會發現漲幅不小。
保單內容要跟著趨勢走,長年期保單易有無法變動之風險
接著筆者再舉一個假設性問題,跟通膨無關。
如果二十年前有間連鎖唱片行,跟你推銷說只要辦一張特別的永久會員卡,每年繳費數千元,持續繳二十年,就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於全國各地據點享受每張CD唱片折扣五十元的優惠,到老都有效。這方案你願意嗎?
要是你跟我一樣,摸過錄音帶、收藏過CD、用過MP3和早期I-POD、也購買過數位影音專輯、見證過歌手開始不靠賣唱片賺錢而是到各地上節目開演唱會的人,相信一定會再三思考這問題,因為我們徹徹底底經歷了這些變遷。
而現在買終身醫療保單,就等於站在二十年前的這個抉擇路口上,買,還是不買?不買的話該考慮些什麼?雖然我們無法透視未來,但至少要能理解事物變遷造成的影響,尤其像醫學這樣的事,其實是日新月異不斷在變化。若貿然投入太多資源,購買一個不易變動的保障,反而是替自己多製造一項風險。
終身醫療並非完全不好,但醫療保單最好隨時切合健保、維持靈活性
其實聊這些也不是要大家看到終身醫療保單就退避三舍,如果是很早前購買的話,也有可能買到不錯的保障。或是已經繳費18、19年的人,那自然也是盡力繳完別解約才好。只是想提醒大家,相較一年期的便宜保單,在購買長年期保單時,必須去想自己是否能順利全數繳完?數十年間累積下來的保費,是否有更好的運用方法?假如一年繳35,000元,二十年下來也有70萬,那這70萬如果省下來或放身邊,自己能否拿來創造比保額更大的財富?到晚年時,是身邊累積了年輕時打拼下來的資金好?還是抽屜那張保障數十年前的療程保單好?
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事,商業醫療保險的用意都是在彌補健保的不足,而健保制度又會不停更動,所以醫療保單最好能時時調整、保持靈活性,切合健保規則和當下的醫療技術,才能起到最大作用。看到這,要是認同這些想法,或是還在考慮怎麼規劃醫療保障的人,不妨點擊表單聯繫專業團隊,讓專家針對個人狀況給一套完整靈活的建議吧!唯有投保前多聽、多看、多思考,才不會造成日後的經濟壓力與困擾。